“被命运碾压过,才懂得时间的悲悯。”
——余华《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余华在书中对于“活着”的阐释。在读者看来,《活着》是场彻头彻尾的悲剧,然而对于书中的主人公而言,这仅仅就是他们的人生罢了。许多人初读《活着》是在中学,时光流逝,年岁渐长,心境不同,重读《活着》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新感悟呢?本期遇“建”读书会活动以《活着》为主题,邀请三位领读人从不同视角出发带领大家再次品读经典。
01.领读人——金艳芝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人民的苦难是经典主题。有时候,苦难带给人的精神力量远比幸福所带来的更为坚韧。”
第一位领读人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级研究生金艳芝同学。怀着对文学的热爱,她选择了中文专业。一部经典文学作品、一部含蓄蕴藉的文艺电影,点缀着她的平淡生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从《活着》这部经典文学作品中,她汲取到了怎样的精神力量呢?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人民的苦难是经典主题。有时候,苦难带给人的精神力量远比幸福所带来的更为坚韧。《活着》描写了上世纪四十到八十年代、横跨将近半个世纪的小人物的悲苦命运,“沉重”和“压抑”是许多读者提到《活着》的关键词。《活着》离“活着”的年代愈渐遥远,为什么还能给当代读者带来如此大的触动?这部小说有何现实意义?《活着》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值得读者在每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去反复品味与思考。
02.领读人——周煜杭
“余华的《活着》不是发泄,批判与揭露,而是用同情的眼光展示高尚。”
第二位领读人周煜杭同学来自文学院英语专业。对于阅读他的理解是:阅读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不用亲自体验就可以感同身受到更加全面真实的世界。柏拉图预言到你我皆深处洞穴之中,我们被镣铐束缚,望向虚影,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追求光热,追求真实的勇气与力量。我们永远无法超越时代与文化,但我们可以超越自己。阅读,是砍向我们冰封世界的斧头。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永远缺少不了对于人本身的发问。《活着》里面的人与事无疑没法超越那段历史与文化,福贵好像也没有逃脱掉最终苦难的命运。但当我们逐渐靠近福贵时,情感会从最开始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到最后的怜悯同情,甚至感同身受。福贵与他人并无二样,福贵的一生与他人的一生也并无二样,余华的《活着》也不是发泄,批判与揭露,而是用同情的眼光展示高尚。
03.领读人——王嘉馨
“《活着》即使是一本充满悲伤故事的书,也能探索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三位领读人王嘉馨同学同样来自文学院英语专业。日常学习虽然在枯燥乏味的英语和汉语之间转换穿梭,但文学和阅读又带给她很多快乐。作为班长的她总能寻找出生活的欢乐之处并用自己的积极态度去感染周围的人。《活着》这本书虽然讲述的是一个悲惨的故事,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视角和感悟。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做生活的勇士,这不仅是王嘉馨同学的座右铭,更是她的行为准则。即使是一本充满悲伤故事的书,她也能探索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看了以上三位领读人的预告短片,你是否对《活着》一书有了新的感悟和重读的兴趣。诚挚邀请爱读书爱思考的你和我们一起来交流探讨,参与到我们的读书会活动中。名额有限,感兴趣的同学快来扫码参加活动吧!
活动地点:草堂图书馆二楼小院生活内
活动时间:2022年5月20日下午18:30
报名方式:扫码报名(本次活动限额30位同学)
说明:本期活动未报上的同学可加入遇“建”读书会交流群,持续关注后续活动。